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
童谣(北京童谣)

童谣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的歌谣,是流传于全国各地的一种由特殊群体念唱、传播,具有特殊意义的民谣种类。童谣在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历朝官修正史及杂传、笔记、小说中不乏童谣的记录。童谣主要有书面、口头两种传承方式,其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朴实自然,是民间文学艺术的优秀代表。童谣中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北京童谣表现了各时期北京的城市性格和北京人的思想感情,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感染渗透力强,是可挖掘、可借鉴的宝贵教育资源。   北京童谣按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长辈、父母为教育儿童而编唱的童谣;第二类是描述成人生活、情感、观念、见解的童谣;第三类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或历史题材加工而成的童谣。童谣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等。在创作过程中要合辙押韵,包括双句押韵、句句押韵、每两句一押韵等押韵方式。如《东直门挂着匾》、《大头儿大》、《一园青菜成了精》、《过水面》、《风婆婆》、《金箍噜棒》等。   如今,北京童谣这种反映孩子们童真童趣、对无数人的成长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学样式正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唱的耳熟能详的童谣已开始为今天的孩子们所遗忘。必须立即着手保护、传承、发展北京童谣这一民族瑰宝,使之更好地为少年儿童的成长服务。

烤鸭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据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当时宫廷已有烧鸭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杂记》等书也记载,宫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节,除桂花月饼外,还准备南炉鸭供帝王享用,清高宗(乾隆)对此尤为喜爱。北京的烤鸭店以便宜坊、全聚德为主。便宜坊创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全聚德创始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均有悠久的历史。烤鸭系以专门饲养的填鸭为原料,经宰杀、清洗、制(烤鸭)坯、晾皮、上饴、烤炙等环节而制成。北京烤鸭有挂炉(明火)、焖炉(暗火)、缸炉、叉烧等不同的制作工艺,烤出的鸭子外皮酥脆,肉质鲜嫩,肥而不腻,口味鲜美,深得中外人士赞许。   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创办人为杨全仁。该店制作的挂炉烤鸭系以果木为燃料,将鸭坯挂在特制的烤炉中明火烤制而成。经过历代烤鸭师的努力,全聚德挂炉烤鸭已形成一套标准、规范的工艺流程,整套工艺由宰烫、制坯、烤制、片鸭4道工序31个环节组成。全聚德烤鸭以优质的北京填鸭为原料,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自成一格,烤出的成鸭风味醇香,健康安全,以皮层香酥、肉质鲜嫩、色彩鲜亮、气味芳香的特色而蜚声中外,被列为北京特产之首。   全聚德挂炉烤鸭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矿物质等多种营养元素,脂肪大部分均匀地分布在肌肉组织纹理中,所以肉质柔嫩,味道鲜美。   全聚德烤鸭的吃法也很有讲究。食用时以筷子夹起片好的鸭肉,蘸上少许甜面酱,配上葱丝或黄瓜条,卷在荷叶饼中食用;也可将鸭肉蘸上甜面酱,同葱丝一起夹在芝麻烧饼中食用。除烤鸭外,全聚德还首创了全鸭宴席,可与烤鸭配合进食。

京剧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各剧目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信息。音乐在京剧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可以设定演出的节奏、营造出特别的气氛,而且还可以塑造人物并引导故事的进展。如“文场”使用管弦乐器,像音质高亢的京胡和长笛,而“武场”则使用班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来烘托。演出的特点是演员表演公式化与象征风格,这些都是通过既定的手、眼、身、脚动作编排来实现的。传统上舞台布景和道具保持在最低限度,但服饰华丽,脸谱夸张,并用简洁的符号、颜色和图案来描绘人物的个性与社会身份。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