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
冀中笙管乐(白庙村音乐会)

冀中笙管乐流传于北京以南、天津以西,沧州、定州以北的近三十个县市,是冀中平原一带特有的一个鼓吹乐品种,民间俗称“音乐会”,因主要用管子领奏、用笙等合奏,又称“笙管乐”。除笙、管、笛等吹奏乐器外,冀中笙管乐使用的乐器还有云锣、鼓、铙、钹、铛铛等击奏乐器。笙管乐的乐曲分套曲、小曲及独立成套的打击乐三类,其中套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是整个演奏曲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冀中笙管乐遍布整个冀中平原,这一地域内的农民以村为单位借乐结会,在本地的祭祀、丧葬等民俗活动中演奏,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世代传承。   白庙村音乐会流传于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白庙村,以小型乐队形式演奏,属于僧传笙管乐,它与北京潭柘寺的渊源极深。相传明代末年,潭柘寺僧人将寺中乐曲传到白庙,其后又在传承中不断改进,融入道家音乐及民间音乐的成分,从而使白庙村音乐会具有了北京禅乐和民间鼓吹乐的特点。   白庙村音乐会所用乐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吹奏乐器,主要有笙、管、笛等;一类是击奏乐器(一律称为“法器”),主要有锣、鼓、铙、钹等。白庙村原藏有古乐谱,内收乐曲一百多首,皆采用中国古老的工尺谱方式记谱。“文革”时期乐谱全部被烧毁,目前仅存有《玉芙蓉》、《翠竹帘》等七十余曲的曲谱,系1985年后由老艺人根据记忆整理而得。   目前白庙音乐会乐队由15人组成,一般由9人或11人表演,管子领头,用小镲控制速度。表演时分前后两场依次坐定,前场由小镲开场,鼓、锣等打击乐器演奏,后场由笙、管子、横笛等乐器演奏,前后两场交替进行,依次循环,直至曲目演奏结束。   白庙音乐会吸收了禅乐和民间音乐的精华,既有清虚的宗教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风格庄严肃穆、豪放高亢。在乡村社会的相关仪式中,白庙音乐会已成为地方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白庙村音乐会乐器破损严重,人员青黄不接,技艺濒临失传,亟待抢救。

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活字印刷术

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语法。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活字书页拆解之后可以反复使用。春夏秋冬,工匠们带着一套套的木活字和印刷工具,行走在地方社群中,从一个祠堂到另一个祠堂。他们用手工完成谱牒的印制。谱牒的印制完成之后有专门的仪式,印刷工匠将其放置好,锁在箱子中以便保存。木活字印刷术完全是通过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然而,这项技术所需要的精深训练、产生收入之低、当代计算机打印技术的普及,以及对印制宗谱的兴趣日益减少,都使得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人数迅速减少。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名。若再不受到保护,这项传统行业技艺不久将会消失。

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