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历史上门头沟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仅可以烘托节日气氛,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区的节庆习俗。 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如:因过去妇女缠足形成的韵律特征“扭劲”、“颤劲”,男性舞者特有的“劲”、“艮劲”,以及你追我赶、男追女逐的情趣。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作为这一舞蹈品种的标志性舞具——太平鼓,从制作工艺到与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已经超脱了作为乐器音响载体的单纯功能,而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是当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 太平鼓植根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繁茂于民间,老百姓对太平鼓的喜爱、老艺人对太平鼓的执着使太平鼓得以延续,而民间太平鼓的发扬与创新将使民间艺人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象牙雕刻
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北京和广州的象牙雕刻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北京牙雕即北京象牙雕刻,可考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外地迁徙或被招募到京的优秀工匠与北京当地的工匠不断切磋,经过数百年的实践,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形成独特的工艺特点。北京牙雕在清末曾一度衰微,后经杨士惠及其传人的努力,这一古老工艺又得以复兴。 象牙雕刻因牙材自身的品质而具有高洁的美感,成为中国特种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北京象牙雕刻工艺复杂且有难度,表现题材广泛,技艺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于保护大象种群的考虑,国际上曾经一度禁止象牙贸易,这使得完全依赖进口象牙原料的北京象牙雕刻工艺陷入了困境,面临着一无原材料、二无年轻传人的局面。近年来,国际上已开始摒弃死板的贸易禁令方式,允许库存象牙贸易。即使如此,也无法解决作为特种工艺的北京象牙雕刻技艺无人传承的问题,应尽快建立保护机制,对这一古老的特色技艺加以发掘抢救。 广州牙雕即广州象牙雕刻,镂雕牙球、花舫、微刻书画均是广东牙雕的代表。广东牙雕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欣赏品,包括象牙球、花舫、蟹笼、花塔、花瓶、鸟兽、人物、石山景等;二是实用品,包括折扇、台灯、烟盅、烟嘴、笔筒、粉盒、图章、梳具、筷子、牙签、书签、纸刀、象棋等;三是装饰品,包括手镯、项链、耳环、戒指、别针等。 广州牙雕重雕工,以镂空、透深的雕刻技法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广州牙雕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雅俗并举。作品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繁复热闹,不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于层次,同时刀法见棱见角,华丽而美观。 广州牙雕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工艺与生产规模曾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其工艺水平日趋精湛,在全国牙雕行业中独树一帜。广州牙雕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采取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著名的传承人有陈祖章、翁昭、翁荣标、冯少侠、李定宁等。 地处中国南大门的广州与海外各地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市场发展前景也相当可观,但目前广州牙雕行业中已没有了家族式的手工作坊,师徒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手工技艺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或变异,精工细作的手工艺流程也受到冲击,没有人愿意也无法单纯以传统的象牙雕刻技艺谋生,这极大地影响了广州象牙雕刻业的发展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制订计划,尽快改变目前不利的状况。
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盛锡福”是1911年创始于天津的老字号,20世纪30年代到北京开设分号。创始人刘锡三在生产经营中不断聘请行业内的高级技师,并吸收国内外优秀的制帽技术,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 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加工制作一顶皮帽通常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配活时要求原料精良,毛的倒向要一致,长短粗细密度要一致,颜色、软硬也要一致。裁制皮毛时,可有直刀、顶刀、斜刀、人字刀、弧形刀、月牙刀、梯子刀、鱼鳞刀等多种刀法,不拘一格,需要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缝制时,要求顶子圆、吃头均、缝头匀。蒙皮面,要求缝对缝、十字平,其勾扇、翻帽、串口等工序的诸多要求更是精细异常。 盛锡福皮帽外形端雅大方,做工考究精致,戴着轻软舒适。民国时期,盛锡福皮帽就备受推崇,“头顶盛锡福”成为高品质生活的标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盛锡福皮帽更是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盛锡福技师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制帽,盛锡福皮帽还曾被选作馈赠国际友人的礼品。 现在能纯熟掌握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的第四代技师仅有两位,他们的弟子也都年逾不惑。必须对这一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加以足够的重视和保护,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
内联升靴鞋店创立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起初专为皇族和各级官员制作千层底朝靴,最早的店址在北京东江米巷(今台基厂),创始人为赵廷。店名中的“内”是指皇宫大内,“联升”则寓意着店里制作的朝靴让官员穿上可致连升三级。清王朝覆灭后,内联升将制作官靴的技艺用于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其成品质量优异,有口皆碑,一时名闻京城。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法,工艺严格,技术独特,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其技艺特点可归纳为“一高四多”,“一高”即工艺要求高,“四多”即制作工序多、纳底花样多、绱鞋方法多、布鞋品种多。制作一双千层底布鞋往往需要花上四五天的时间,经过九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尺寸准确、手法熟练、力度适宜、用心细致。其中仅绱鞋技艺就有正绱、反绱、明绱三种不同的手法,整个制鞋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有近四十种之多。除制作工艺精益求精外,内联升对原料、辅料、配件的质量要求也很高。 内联升根据季节、年龄、性别、风俗等不同,先后创制出一千五百多个品种及样式的布鞋产品,对中国北方民间传统的鞋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有效的挖掘整理。其千层底布鞋主要包括男鞋、女鞋、童鞋、拖鞋四个系列的产品,具有养脚、舒适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以师带徒的传统模式传承,但由于这种技艺繁复高深,学习难度大,学艺时间长,学徒需要三年多才能出师,所以学习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危机,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