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
...
面人(面人汤)

面塑是以面粉为材料,采用揉、搓、剪、挑、压、粘、贴等手法来造型的艺术,北京通州“面人汤”的面塑艺术便是其流派之一。   “面人汤”面塑艺术始于清末,其风格流派由近代著名面塑艺术家汤子博先生(1882—1971)创立。汤子博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博采众长,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广泛吸收各地雕塑艺术特色,将此前的民间面人由“签举式”面塑玩偶改塑为“托板式”案头面塑,从而使面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艺术品。此后,“面人汤”陆续创作出“核桃面人”(在半个核桃中陈列的精微的面塑)、浮雕面塑、悬塑面人和制钱面塑等多种样式。所用材料有面粉以及陶、木、泥等,并采用羊毛、羽毛、丝线、棉花等材料来制作人物及动物的胡须和毛发之类,以加强形似的效果。   “面人汤”的面塑形体完整饱满,造型略作夸张,色彩鲜艳醒目,制作手法多样,注重神气动态,有着鲜明的风格特征。如今,汤子博的次子汤夙国先生继承了“面人汤”的面塑艺术。由于其制作技艺的要求较高,目前仅有两位学生随汤夙国先生学习面塑艺术。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相关主题景区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景区
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它始于明末,因源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流传至今已历四百余年。它遗存丰富,表达了民间百姓的精神天地和文化的连续性,因此有“民间大百科全书”之称,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造型方式和艺术风格汲取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和民间版画艺术的精华,保留着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技术,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在众多的中国民间年画中,它以其生动而有趣的题材,优美而真实的形象,富于装饰趣味的构图和艳丽的色彩,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其内容凸显民族传统,把农耕社会的文明审美观和生存体验表达得淋漓尽致,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成为迎接新岁、纳福履吉的重要载体。杨柳青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无美不臻,浑然汇成一个泱泱艺术体系。它的形成与兴盛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是我们祖先留给人类的艺术活化石。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始建于二〇〇八年九月,建筑面积三千五百三十五平方米,是以收藏、研究、展示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主题的公益性博物馆。博物馆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起源、繁荣、濒危、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馆内珍藏自明代以来杨柳青木版年画万余张,画版六千四百余块。它的建立对研究天津以及中国北方地区的民俗民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杨柳青木版年画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