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玉雕(北京玉雕)
北京玉雕又称“北京玉器”,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玉石雕刻技艺。它兴起于元代,始祖为全真道士丘处机。明代宫廷御用监下设玉作,汇集全国治玉良师,北京的宫廷玉雕业由此出现兴盛局面。清代北京风行玩玉,琢玉工艺达到历史高峰。1911年以后,北京民间玉雕业日渐兴旺,出现了潘秉衡、刘德盈、何荣、王树森等才华出众、绝艺惊人的著名艺匠,将北京玉雕带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玉雕行业发展迅速,一度达到几千人的规模,人才荟萃,技艺争新出奇,这一时期制成的四件翡翠国宝《岱岳奇观》、《含香聚瑞》、《四海欢腾》、《群芳揽胜》精工细作,尽态极妍,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受到国务院的嘉奖。 北京玉雕素有“工精料实”的美誉,它继承宫廷玉作的技艺传统,用料讲究,制作精美,种类齐全,能生产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多种制品。北京玉雕技艺包括相料、清料、开料、设计、磨活、抛光等多个环节,造型雄浑厚重、端庄典雅,装饰精巧细腻、明丽质朴,体现着高超的工艺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断档,北京玉雕的特色品种和技艺不断流失,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砚台制作技艺(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一方好砚首先要有合适的石材,北京潭柘寺镇西部山上便有一种适合制砚的紫石,所产砚台称为潭柘紫石砚。 紫石质地致密细腻,因含铁,深紫如肝。 据考证,明代宫廷就曾在此开采紫石,当时所筑监工台和刻有“内官监紫石塘界”的碑石保存至今。鉴定报告显示潭柘紫石形成于2亿年前,原岩与端、歙砚石料同属一大类,所含红柱石粒径均匀,仅为0.01~0.06毫米,用来制砚发墨快、墨汁匀细且不损笔毫。好的砚石,以拇指按住片刻,手指离开会出现一个白印,这是手上热气液化形成的。 紫石极细密,不会下渗,符合好砚石“呵气成云,久而不涸”的标准。紫石砚制作过程包括开山采石、切制坯石、定型尺寸,以及设计、凿活、铲活、磨活、配座等。雕刻时,手持刻刀,刀把抵在肩头,以肩用力推动刻出纹理。雕琢的手法多样,圆雕、透雕、浮雕、阴刻等各种雕工手段交错运用。最考验雕刻技术的便是水波纹,一条条水纹刻出来,条理清楚,间距相同,水波纹自然流畅。好的潭柘紫石砚成品雕刻细腻,无磨痕、无瑕疵。 设计上,潭柘紫石砚仿照明清古砚,造型古朴典雅,图饰简练美观,刀法有力,线条明快流畅。曾仿制乾隆石鼓砚、纪晓岚九十九砚斋藏砚、抄手砚等经典砚形。题材丰富,多见山水意境、动植物类、仿古及文人诗词等纹饰。还可运用天然石品巧作纹饰,如以粗粝的石皮作山石或松树干,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等。 随着书写方式的改变,潭柘紫石砚传承至今除了实用功能,更有收藏价值,让人们在书写之外,也可感受它的魅力。
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相关主题景区
瓦哈卡州中央山谷的亚古尔和米特拉史前洞穴
该遗产位于亚热带瓦哈卡州中部特拉科卢拉山谷的北坡,由两个前西班牙时期的考古建筑群和一系列史前洞穴和岩石庇护所组成。其中一些庇护所提供了考古学和岩石艺术证据,证明了游牧狩猎采集者向早期农民的进步。Guilá Naquitz 洞穴中一万年前的葫芦科种子被认为是该大陆上已知最早的驯化植物证据,而同一洞穴中的玉米芯碎片据说是玉米驯化的最早记录证据。Yagul 和 Mitla 史前洞穴的文化景观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导致了北美植物的驯化,从而促成了中美洲文明的兴起。
恩内迪地块:自然与文化景观
在该国东北部,砂岩恩内迪地块经过长时间的水蚀和风蚀,形成了高原,高原上有峡谷和山谷,呈现出以悬崖、天然拱门和岩钉为特色的壮丽景观。在最大的峡谷中,水的永久存在对地块的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持着动植物和人类的生命。洞穴、峡谷和避难所的岩石表面上画有数以千计的图画和雕刻,呈现出撒哈拉最大的岩石艺术群之一。
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盆地的岩石艺术
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沿岸的史前晚期岩画遗址规模异常庞大,这些岩画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人类发展的关键阶段的生活方式,其风格和主题独一无二。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覆盖了阿塞拜疆中部半沙漠地区岩石巨石高原的三个区域,拥有超过 6,000 幅岩石雕刻,是 40,000 年岩石艺术的见证。该遗址还拥有有人居住的洞穴、定居点和墓葬的遗迹,所有这些都反映了该地区居民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之后的湿润时期(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世纪)的密集人类使用。该遗址占地 537 公顷,是较大的戈布斯坦保护区的一部分。
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在石家庄东南约四十多公里赵县城南2.6公里处。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创造了世界之最。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期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 赵州桥的雕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和锁口石等,其上狮象龙兽形态逼真,琢工的精致秀丽,不愧为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之一为赵州桥。赵州桥全长64.4m,跨径37.02m,拱顶宽9m,拱矢高度7.23m,在桥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小拱,即敞肩拱,这就使其比实肩拱显得空秀灵丽,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 赵州桥距今1400多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赵州桥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1年3月4日中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不能通车。
石刻博物馆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位于河北邯郸大名县,占地15亩,AA级景点。现有石刻200多件,有中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大名石刻艺术源远流长。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展览以邯郸石刻文化遗存为主题,以实物、图片、图表、拓片、文字、影像等为载体,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系统反映了邯郸地区自北朝至宋代石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