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主题非物质文化

根据您选择的标签主题,智联文脉通过AI分类推荐系统为您智能推荐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非物质文化
...
木雕(紫檀雕刻)

传统的紫檀雕刻技艺主要用于传统的明清宫廷家具制作,代表了当时木作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有着特殊的风格特征。   紫檀雕刻讲究的是手工制作,其雕刻手法多样,融合了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平雕、圆雕、毛雕、透雕等各种技法。作品以木为地,以雕代笔、以刀作画,构图繁茂饱满,刀法刚健豪放,画面深邃幽远。作品的题材广泛,以山水、花卉、鸟兽、博古为主,其图案纹样蕴含着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等的美好愿望。   紫檀家具使用的榫卯结构雕更是精密巧妙,通体不用一根钉,完全依靠榫卯契合,部件之间密不可分。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给人以天衣无缝之感,是现代机械工艺所无法企及的。檀雕艺术品的制作要经过木材的烘干、开料、锼锯加工、组装、手工砸膘、雕刻、清地、打磨、打蜡等十几道工序方可完成。一件檀雕作品的制作,少则需要一年,多则需要数年的时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大工业进程的发展,机械的制作早已渗透到传统家具制造的每个环节,传统的紫檀雕刻工艺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家具制作技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我国传统家具以明式家具最为著名,它不仅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具有辉煌的成就,被视为传统家具的典范,而且在世界家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明式家具在清代康熙以后流传至英法等国,对欧洲18世纪的家具产生了很大影响。   明式家具在继承宋元家具制作传统的基础上,材料、加工工艺、造型设计、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清代的一些家具仍沿袭了明代家具的风格和工艺,也称为“明式家具”。我国现有的明式家具以苏州、北京、广州为主要产地,继承了明代家具的优秀传统,形成苏式、京式、广式三大体系。制作中采用紫檀、花梨、红木、乌木、铁力木、鸡翅木等质地坚硬、纹理缜密的硬木为材料,充分利用其纹理、材质和光泽,力求结构简练单纯,造型大方,无繁琐装饰,并能适合各种不同用途和人体的需要。最值得称道的是,明式家具全部采用榫卯结合的框架结构,各种榫卯巧妙斗拼,丝毫不用钉和胶,制成的家具构造精密,牢固坚实,令世界各国的同行专家赞叹不已。用白铜、紫铜、鎏金制成的家具金属附件,如包角、合叶、套脚等也同样形制精巧,色泽柔和,和家具匹配,相得益彰。   明式家具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坐卧、承具、卧具、庋具、架具、屏具六大类。椅、凳、墩等属于坐卧类,香几、花几、桌、案等属于承具类,床、榻等属于卧具类,盒、箱、柜、橱等属于庋具类,面盆架、镜架、衣架等属于架具类,座屏、折叠屏风等属于屏具类。   明式家具是我国乃至世界家具业的瑰宝,具有中外家具发展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史、民俗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目前,由于硬木原料短缺、从业人员大多年迈、青年匠人手艺较差等多方面的原因,明式家具的制作出现了一些问题。此外,各种假冒伪劣的红木家具在市场上泛滥成灾,也给正宗明式家具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急需迅速培养高水平的接班人,有效传承、合理发展这一宝贵的传统手工艺。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是在明清宫廷家具的制作中逐渐形成的,它产生于北京,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与“苏作”(苏州)、“广作”(广州)并称为中国硬木家具的三大流派。   京作硬木家具与北方地区干燥的气候相适应,它注重陈设效果,追求厚重的造型、庞大的形制,由此而形成雍容大气、绚丽豪华的京作风格。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技艺在清代康乾年间达到顶峰,嘉道以后逐渐流散到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采取积极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政策,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综合运用设计、木作、雕刻、烫蜡等多种制作工艺,使珍贵的硬木材料与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庄重典雅的造型、美观的雕饰相结合,形成华贵、高雅的艺术风格,实现了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完美融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学术研究价值。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京作硬木家具的制作日益陷入困境,高级技术人才缺失,从业人员锐减,如不尽早加以传承保护,京作硬木家具传统制作技艺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中国将其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作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项目提出,其申报描述如下: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水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会继续漂浮。帆船主要由樟木、松木和杉木制成,并通过传统木匠工具的使用集装而成。这种帆船的制造需要应用的关键技术有:榫接、艌缝,分别指木板的槽舌接合,以及用苎麻、桐油、石灰等作为木板间缝的堵塞材料的技术。筑船工程由一名技艺熟练的“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他监督着大量的工匠,这些工匠紧密地协作。地方社团也参与到其中,在造船过程中和新船下水之前,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祈祷海水平静与船员平安。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经验和工作方法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传承的。然而,随着木制船舶为钢制船舶所替代,中国式帆船的需求急剧减少;今天,全面掌握这项技术的工匠大师仅有三名;原材料的匮乏也导致了相关的建造成本有所增加,此项技艺传统的传播因而逐渐缩小,而传承人也被迫另谋职业。